頭條焦點:演奏之外的張昊辰:寫作是智性愉悅,畫畫是生理快感
“勃拉姆斯是史上第一位學者型的作曲家?!闭劶安匪?,青年鋼琴家張昊辰這樣說道。
為紀念勃拉姆斯190周年誕辰,12月9日、11日,指揮家余隆率領上海交響樂團帶來兩臺勃拉姆斯專場,張昊辰連續兩晚坐鎮現場,分別獻上勃拉姆斯的《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二鋼琴協奏曲》。
張昊辰在演出現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勃一”到“勃二”,他眼里的勃拉姆斯
《第一鋼琴協奏曲》創作于1854至1859年間,記錄了勃拉姆斯年輕時的動蕩歲月。
“我們如今聽到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是修改過很多次的版本,修改完時勃拉姆斯已經人到中年,但基本樂思是在他二十多歲時形成的,年輕氣盛,有充盈的意志,甚至英雄式的感覺?!痹趶堦怀娇磥?,這首協奏曲遠比勃拉姆斯同時期的其他作品成熟,某些片段甚至可以看到晚年的勃拉姆斯已經埋伏在其中。
“你無法想象時刻聽著一個巨人(貝多芬)在你身后的隆隆腳步聲,是怎樣的感受?!敝心陼r的勃拉姆斯說。
貝多芬在音樂上的巨大成就,曾給自視為其接班人的勃拉姆斯帶來沉重的壓力。如果說《第一鋼琴協奏曲》中還有很多貝多芬的影子,到了《第二鋼琴協奏曲》,貝多芬的影響已經消解了,完全是勃拉姆斯個人化的寫作。
寫完《第一鋼琴協奏曲》二十年后,勃拉姆斯才開始創作《第二鋼琴協奏曲》。1878年至1881年,自我要求極高的他歷時四年,才完成這部音樂史上體積最龐大的協奏曲。
它長約50分鐘,擁有罕見的、類似交響曲的四樂章結構,鋼琴與管弦樂“完全平等”,也因此它被稱為“由鋼琴主奏的協奏曲”,對演奏家挑戰巨大。
張昊辰在演出現場
“雖然是最長的協奏曲,但勃拉姆斯開玩笑說,這是他的一首‘小協奏曲’。它在一種宏大敘事的表象下,包含著越來越偏向室內樂的走向,比如第三樂章的慢板,他以典型的室內樂形式讓大提琴與鋼琴獨奏盡情對話?!睆堦怀叫稳?,這首協奏曲有某種“衰相”,“它給人的整體感覺很溫暖,甚至可以說第四樂章很明亮,實際上它的氣變得越來越弱?!?/p>
在張昊辰看來,勃拉姆斯身上有一種內省的氣質,而這是一首偏內省的曲子,關鍵在于彈出“說服力”。喜歡思考的張昊辰和善于內省的勃拉姆斯,相得益彰。
從文字維度看音樂,他有別樣快樂
如果沒當鋼琴家,你會做什么?很久以前有人這樣問張昊辰,當時的他脫口而出的是作家。沒想到有一天,他真的成了寫作者,還出了一本書。
《演奏之外》問世于今年夏天。這是張昊辰的首部音樂哲學隨筆,記錄了他二十多年來與古典音樂為伴的思考、領悟、見解?!拔沂沁@本書的配角?!睂懽鲿r的張昊辰是完全自由的,有時候寫到有挑釁性的觀點時,甚至很快樂。
從文字的維度來看音樂,他獲得了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寫作時,他甚至一度痛哭流涕,“你的身體里有很多音樂經驗,突然進入文字的渠道,會勾起你對音樂的回憶,就好像找到另外一個缺口,于是決堤了?!?/p>
張昊辰認為,讀者和作者之間其實隔著很遠的距離,“讀書是自由且私密的,作者無法進入的一個空間。演奏不一樣,我在臺上,你在臺下,我們同處一個場合,我可以拽著你聽?!?/p>
張昊辰的畫作
寫作之外,私下里的張昊辰還喜歡畫畫,畫得還很不賴。如果說寫作是一種智性愉悅,對他來說,畫畫就是純粹生理上的快感,“和彈琴有點像,彈琴是一個音一個音地彈下去,畫畫是一筆一筆地畫下去,會帶來視覺上的快感?!?/p>
閑時,張昊辰喜歡看書,卡夫卡《審判》、昆德拉《被背叛的遺囑》、陳丹青《多余的素材》……這是他已經看過的書單,最近的他正在看三島由紀夫的《潮騷》。如果去荒島會帶什么書?有選擇困難癥的張昊辰有點反感這個問題,“如果真帶了某本書,我會覺得我選錯了,肯定會后悔?!?/p>
怎么保持對舞臺的新鮮、對演出的熱情?在書里的最后一章,張昊辰聚焦的就是舞臺,“我現在的年齡去講舞臺有點虛妄,因為它是一輩子的事情。你以為有了舞臺經驗,能夠應付一切,沒有什么事情能超出預期,其實一切都會歸零,每次上臺都是重新開始——這是舞臺的壓迫性,也是它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