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報道:百歲老畫家戴澤首次回鄉大展:虛往實歸間訴濃郁鄉愁
12月18日下午,《虛往實歸——戴澤百歲風景藝術展》在成都市美術館A館(天府美術館)啟幕,展出了徐悲鴻弟子、著名畫家戴澤歷年來的作品90件,包括水彩、油畫、水墨等。 這場展覽,也是這位川籍藝術家幾十年來首次于四川舉辦的大型個展,也是一場意義非凡的回鄉之展。 現場展出的作品中,一組戴老創作于上世紀60年代的成都舊時寫生畫作,包括武侯祠、杜甫草堂、薛濤井、青羊宮的場景,令在場的觀眾和嘉賓格外感到親切。 《青羊宮》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本次展覽的學術主持黃宗賢表示:作為中央美院的創始人之一,戴澤先生是新中國美術和美術教育的見證者與參與者,也是四川走出去的優秀藝術家?!斑@個展覽是新中國發展變革的形象證詞,是散發著濃郁鄉愁的視覺詩篇?!?/blockquote>本次展覽分為六大板塊,除序章“虛像”之外,分別為《跡》《澤》《途》《拓》《鄉》和《野》,據策展人之一丁瀾翔介紹:《鄉》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板塊,因為這其中寄托了戴老濃濃的鄉情。
(資料圖片)
展墻上的背景文字中,也有一段戴老的深情回憶——“童年和少年在四川老家的記憶,現在想來都特別的清晰。春天老宅子前的小溪叮咚作響,水中的小魚兒,在清涼的水中歡快地暢游,仿佛觸手可及,但就算弄得渾身盡濕,卻總也一條都抓不住……房后的桐梓樹和山坡上的小樹林,秋風一來被染上漫山遍野的黃色。林中的小鳥清脆的叫聲,仿佛昨天的日子一般就在耳邊。冬天的時候,火塘燒得旺旺的,熏了香噴噴的臘肉,濃濃的肉香引得人不停地咽口水……”
1963年,41歲的戴澤被中國美術協會派去西藏創作,成為新中國最早一批被派去西藏創作的藝術家之一。進藏前后,他也在成都逗留了一段時間,并留下了不少優美的水彩作品。
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大部分描繪成都各處風景的畫作,年代都標注的“1963”,像杜甫草堂、武侯祠、都江堰等著名經典,戴老都畫了不止一張,同場展出。
《薛濤井》
在他的畫筆下,你會看到當年的青羊宮和杜甫草堂都有著高大的芭蕉樹,萬里橋頭泊著帶篷的木船;喝茶的人們坐著和今天式樣相同的竹椅子,安逸地歇息在公園的陽光和樹蔭里。
1942年,20歲的戴澤考入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師從徐悲鴻、傅抱石、謝稚柳、黃顯之、秦宣夫、呂斯百、陳之佛等名家。1946年后,他受邀至北平藝專執教,與美術事業結下一生之緣。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戴澤創作的《馬車》《和平簽名》就以精湛的寫實功底,真實質樸的人物形象、高超的處理手法深受徐悲鴻的贊肯,并作為首批走出國門的油畫作品參加赴俄羅斯等地巡回展覽,備受各界矚目。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3年2月12日,展期將跨越元旦和春節兩大節日。因此,展覽現場還特設了一個格外溫馨有愛的特別單元。
《兔》
其中兩幅以動物為主題的作品,尤為動人:一幅是柔潤如玉的可愛小兔,因為明年就是農歷兔年;還有一幅則是兩只小熊依偎在熊媽媽的懷里。
這幅名叫《小熊同他的媽媽》的畫,只有巴掌大小,應該是全場尺幅最迷你的一件作品,其創作背后的故事,卻溫情滿滿——1950年,戴澤隨“中國藝術展覽會”赴莫斯科。1951年的元旦,他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度過,陪伴在身邊的只有妻子和兩位孩子的照片,思念之情不禁流露,成了他拿起畫筆的靈感。這張《小熊同他的媽媽》,以繪畫的方式,記錄了畫家對家人的思念與愛意。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攝影報道 編輯 喬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