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亮點!王羲之:被世人尊稱一代書圣,《蘭亭集序》背后故事,你知道多少
文圣孔子,武圣關羽;酒圣杜康,茶圣陸羽;
史圣司馬遷,畫圣吳道子;詩圣杜甫……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還有一位,取百家之長為我所用,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冠絕古今,所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他就是書圣,王羲之。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王羲之以及其書法作品背后的故事。
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日,是一年一度的上巳節。
在這天,人們會結伴去河邊飲宴游玩,沐浴春風,以此來消災祈福。
這一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許多知名文人,相聚在會稽山陰的蘭亭,共同參加了一場載入史冊的盛會。
流觴曲水,觥籌交錯,飲酒賦詩,彈劍撫琴,喧鬧之中又不乏祥和之氣。
酒酣耳熱之際,但見其中一人拂袖而起,大筆一揮,便為后人留下了這“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此人便是被后世譽為“書圣”的東晉書法家——王羲之。
小時了了大亦佳
王羲之生在書香門第,他的父親王曠是一個書法愛好者,收集了許多書法典籍。
耳濡目染下,幼年的王羲之對書法充滿了熱愛,而且表現出了極高的天賦。
王羲之七歲時就以“善書”聞名,當別的小伙伴還在玩泥巴的時候,他已經可以提筆成書了。
愛迪生說: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王羲之的“藝術人生”,就完美地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
他不僅天賦極高,而且善于學習。
有一次,十二歲的王羲之在父親的枕頭下面,發現了一本書法秘籍——《筆說》。
于是他便偷偷拿來讀,父親發現后問道:
“你為什么偷我的秘籍?”
王羲之聽了,只是微笑不語。
在一旁站著的母親則笑著說:
“欲看爾用筆法?!?/blockquote>父親見王羲之年紀幼小,認為他掌握不了秘籍中的奧妙,便對他說:
“等你長大成人后,我再傳授給你吧?!?/blockquote>不想王羲之卻誠懇說道:
“使待成人,恐蔽兒之才也?!?/blockquote>父親聽后大奇,深覺此子是個可造之材,于是便將《筆說》傳授給了他。
此后,王羲之勤加練習,不到一月功夫,書法水平已是大有長進。
就連當時的書法大家衛夫人看了之后,也不由得點頭稱贊。
王羲之學習書法極為認真,他十年如一日地苦練著,甚至連吃飯、走路的時間都不放過。
有時候身邊沒有紙筆,他就在自己的衣服上練習。
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
他還常常在池塘旁邊練習,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墨池”。
也正是王羲之的苦心鉆研,使得他的筆力達到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地步。
后來,皇帝要到京都北郊的覆舟山去祭神,事先讓王羲之把祭文寫在木制竹板上,然后再派人去雕刻。
刻者把木頭剔去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墨跡竟滲進木板深處,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見白底!
刻者不由得驚嘆其筆力雄勁:“竟入木三分!”
奇才妙思原堪夸
筆法日益精湛的王羲之在當時就已備受推崇,很多達官貴人都愿意與之相交,他的作品更成了世人愛不釋手的寶物。
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張貼春聯,王羲之家自然也不例外。
可令他想不到的是,自己家的春聯剛貼出去不久,就被人給揭走了。
誰讓你是大名鼎鼎、一字千金的“王書圣”呢,活該你家春聯被偷!
王羲之雖然很無奈,但也沒有生氣,于是他又寫了一副春聯貼于門上。
可還沒等到第二天,春聯就又被人揭走了。
除夕將至,怎可無聯,為了防止春聯再被揭走,王羲之大筆一揮,又寫了一副春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家人一看,都覺得不可行,這兩句話實在是太不吉利了,哪兒能當春聯???
不過,王羲之并沒有理會,還是堅持把它貼在了門上。
到了初一早上,王羲之出門一看,春聯果真沒有被揭走。
這樣不吉利的春聯,還真就沒幾個人敢動的。
但沒揭走歸沒揭走,由于此聯過于奇葩,王家門口聚集了不少來看熱鬧的人,有的人更是譏諷王羲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就在眾人都對這副“奇葩春聯”指指點點時,只見王羲之從容提筆,在對聯上填補了幾個字,眾人一看,紛紛拍手叫好。
那王羲之是怎么改的呢?
上聯:福無雙至今朝至
下聯:禍不單行昨日行
填補幾個字,使得原本不吉利的春聯,一下子變成了辭舊迎新的喜慶春聯,果真稱得上是生花妙筆!
天生才士定多癖
但凡文人才士,大都有自己獨特的癖好。
比如有人癖于書,有人癖于錢,也有人癖于刀劍,但王羲之卻癖于鵝。
對他而言,欣賞一頭大鵝,無異于欣賞一篇爐火純青的書法作品。
所以當他聽說有一個道士喜歡養鵝時,便在第一時間前去拜訪了。
看了之后,王羲之非常中意那些鵝,便想向道士求購一只。
道士深知王羲之是大書法家,便對他說:
“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blockquote>王羲之二話沒說,欣然寫畢,籠鵝而歸,喜不自勝。
王羲之喜愛養鵝,固然是文人雅事、陶冶情操,但更為關鍵的是:
他能從鵝的體態、姿勢中,體會出書法運筆的奧妙,從中領悟執筆、運筆的道理。
比如,他認為執筆時,食指要像鵝頭一樣昂揚微曲;運筆時,則要像鵝掌撥水一樣,方能使精神貫注于筆端。
當然,王羲之可不只是個養鵝寫字的文人,更是一個心懷蒼生的君子。
東晉王朝偏安江南一隅,內憂外患,政治腐敗,底層百姓苦不堪言。
王羲之體恤民生疾苦,關心時事,在為官任職之時,常常知無不言,面對狂妄的權臣敢于直諫,面對昏庸的皇帝也是毫不留情,“以骨鯁稱”。
針對當時吏治腐化的現象,王羲之多次上書朝廷,希望皇帝能親賢遠佞,嚴厲打擊那些貪官、散官。
王羲之雖然外表灑脫不羈,但他的心中始終裝著百姓,希望百姓能夠“小得蘇息,各安其業”。
蘭亭集會興盛事
人們常說:“字如其人?!?/p>
王羲之隨性率直,為國為民,正是這樣的心性,造就了王羲之“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書法意境。
說到王羲之的書法,就不得不說一說他的《蘭亭集序》。
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已年至五十,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書法技藝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在上巳節那天,王羲之邀請了很多好朋友相聚于會稽蘭亭,并乘著酒興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蘭亭集序》。
后來酒醒,王羲之看了自己所寫的序文,連自己也大為驚嘆。
單說其中的21個“之”字,字字不同,各呈美態,短短三筆,變化無窮。
以后的日子里,王羲之總想找到當天的創作靈感,但反復重寫序文,也終是求而不得。
這樣一來,《蘭亭集序》就成了連王羲之本人也寫不出來的“絕版書法”了。
王羲之書法絕妙,歷朝歷代都不乏狂熱愛好者,其中更以唐太宗最為狂熱。
唐太宗曾評價王羲之說:
“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區之類,何足論哉!”于是他想方設法地去收購王羲之的作品,唯獨那《蘭亭集序》遲遲沒有到手。
《蘭亭集序》為王家歷代傳承之寶,從王羲之開始,一直傳到第七代子孫王法極手中。
但王法極后來出了家,便將《蘭亭集序》傳給了自己的徒弟辨才和尚。
辨才和尚是十分愛財之人,他對這件墨寶十分珍惜,一直藏在自己家中,秘不示人。
后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唐太宗得知《蘭亭集序》的真跡在辨才和尚那里,于是就將他請到長安,想通過各種手段來獲取這一真跡。
但辨才和尚一直裝傻充愣,說這真跡早在幾年前就不知所終了,自己也并不知道在哪里??!
這唐太宗是一代明君,自顧身份,自然不肯去搶,于是只好把辨才和尚給放了回去,不過他依舊不死心。
后來,唐太宗心癢難搔,只好派一個聰明有謀的大臣,去辨才和尚那里打探消息了。
而這一重任,就交給了當時的監察御史蕭翼。
千方百計取遺真
蕭翼知道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就向李世民提了兩點要求,首先就是不要公開,第二就是借給他幾件王羲之的真跡。
在唐太宗應允后,蕭翼便打扮成書生模樣,來到了浙江紹興辨才和尚的居住地。
蕭翼先是不動聲色,每天都在辯才和尚家附近的寺廟里觀看壁畫,以此來吸引對方的注意。
果不其然,辨才和尚漸漸對蕭翼產生了好奇,于是主動和他攀談起來。
蕭翼見對方已然入彀,不由得暗自歡喜,和辨才和尚談了兩句,便說自己有幾件墨寶想賣出去,補貼家用。
辨才和尚一聽便上了心,邀請蕭翼到家里一敘,兩人從此成為好友,漸漸無話不談。
蕭翼見時機已然成熟,便對辯才和尚說:
“我從小就很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實不相瞞,我帶的這兩件珍寶就是王羲之的真跡?!?/blockquote>辨才和尚一聽十分高興,趕緊讓他拿出來瞧一瞧,蕭翼便把兩件珍寶遞了上去。
辨才和尚一看,果然是王羲之真跡。
和尚攀比之心較勝,不甘心被別人比了下去,于是便道:
“你這雖然是真跡,但卻不是最好的,我有一件墨寶,堪稱舉世無雙?!?/blockquote>蕭翼聽后表示不相信,辨才和尚笑而不語,帶著蕭翼進了自己房里,將《蘭亭集序》的真跡取了出來。
蕭翼因此得知《蘭亭集序》所藏之地,后來找了個機會,竟將這幅珍寶給偷了回去,獻給了唐太宗。
唐太宗得到墨寶后,很是高興,但終究有些愧疚,于是便賞給辯才和尚許多錢財以作彌補。
只可惜辨才和尚心有所失,心情抑郁,沒過一年就病逝了。
再后來,《蘭亭集序》竟被唐太宗帶進了自己的陵墓之中,從此絕跡于世間。
雖然,蘭亭真品如今已無處可觀,但從后世摹本中,我們仍能窺見蘭亭遺韻。
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塵。
《蘭亭集序》之所以為世人追捧,不僅是因為書法本身的魅力,亦得益于王羲之本人的人格魅力。
趙孟頫在《松雪齋書論》中說:
“右軍人品甚高,故書入神品?!?/blockquote>王羲之的一生,可謂“成也書法,敗也書法”。
因為書法,他為萬世銘記,成了世代稱頌的“書圣”;
但也正是因為書法的光芒太過耀眼,掩蓋了他盡職盡責、為國為民的拳拳之心。
也許,我們只有揭去他書法上的光輝成就,才能真正看到一個實實在在的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