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視野】鑒賞|至簡至美,古代陶瓷史上的“中國白”
陶瓷中的“中國白”至簡至美,承載著臻于化境的歷代審美追求。白瓷的誕生晚于青瓷,濫觴于北朝貴族,經隋唐兩代進入皇家視野,到了宋代,定窯白瓷一度冠絕五大官窯。元代,民間燒造的白瓷就隨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船只遠銷海外,罕見的“卵白釉”成為元代官用瓷器的代表。明代永樂年間,“甜白釉”被奉為稀世珍寶,德化白瓷至今仍是“中國白”的代名詞。
(相關資料圖)
陶瓷是水、火、土三者完美融合的杰作,歷代工匠在無數次摸索和失敗中不斷探索,通過不同材質的組合配比,調節溫度和工藝的細微差別,燒造出千變萬化、五彩繽紛的陶瓷藝術。
陶瓷中的“中國白”至簡至美,承載著臻于化境的歷代審美追求。白陶起源于尚白的殷商時期,在經歷短暫的輝煌后,隨著周人的征伐而湮滅。白瓷的誕生晚于青瓷,濫觴于北朝貴族,經隋唐兩代進入皇家視野,到了宋代,定窯白瓷更是一度冠絕五大官窯。元代,在青花瓷聲名遠播之前,民間燒造的白瓷就已隨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船只遠銷海外,承接官窯定制任務的景德鎮御窯廠異軍突起,罕見的“卵白釉”成為元代官用瓷器的代表。到了明代永樂年間,宮中開始崇尚半透的“甜白釉”,因后代難以模仿而被奉為稀世珍寶。而被法國人稱為“鵝絨白”的德化白瓷,直到今日依然是“中國白”的代名詞。
商朝:禮器白陶
人面魚紋陶盆
商人崇尚白色,貴族統治者在出征時要騎白馬,在祭祀時也使用白色牛羊,以示地位尊貴。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商湯臨政后,改變歷法,改穿他所崇尚的白衣,在白天舉行朝會。在當時,貴族和王族使用的白色陶器多為祭祀用的禮器,很少用于日常生活,這種白陶的質地要比原始黑陶和紅陶更加堅硬,胎質潔白細膩,裝飾工藝趨于成熟。
商代白陶象尊
河南新鄉曾出土了一個商代白陶象尊,高8.8厘米,象身通體布滿紋飾,玲瓏可愛。象尊是商周時祭祀活動中使用的盛酒禮器之一,材質雖為白陶,但造型和紋飾深受同時期青銅器的影響,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此象尊的主體部位飾有鳳鳥紋、夔龍紋,鼻、耳上飾鱗紋,額上有蛇紋,紋樣均呈浮雕式。
商代白陶以酒器為主,早期的白陶器形以鬶、盉、爵為主,紋飾有人字形紋、繩紋和附加堆紋等。到了商代中期,又增加了豆、罐、缽等器物類型,其裝飾除少數繩紋外,以素面磨光為多。到了商代后期,白陶進入高度發展期,一些白陶器的形制和器表紋飾會仿制同時期的青銅禮器,制作極為精美,器表多有饕餮紋、夔紋、云雷紋和曲折紋等作為裝飾?!爸苋松谐唷?,崇拜火德,到了西周,由于印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興起,白陶器的制作和使用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北朝:白瓷問世
白陶與青瓷一度并駕齊驅,白瓷的問世則比青瓷晚了近2000年。青瓷與白瓷胎質均為白色,兩者最大區別在于釉料中的鐵元素含量。白瓷要求胎、釉均白,這就意味著要去除鐵元素的呈色干擾,制瓷工匠必須將原料中鐵的氧化物控制在1%以下或讓其不含鐵,使白釉料中的雜質比青釉料更純凈。白瓷對燒造工藝的要求也比青瓷高得多,這使得白瓷成為自成一體的類型。
北齊白瓷蓮紋罐
北齊白瓷蓮紋罐
隋代 白釉三足洗 河南博物院藏
隋代 白釉三足洗 河南博物院藏
同樣是在河南安陽,葬于隋代開皇年間的張盛墓里也發現了一批白瓷,質量比范粹墓里的有了較大提升,釉面下不需要化妝土的掩飾就已經晶瑩透白了。在陜西西安,葬于隋代大業年間的李靜訓墓中出土的白瓷造型工藝更為成熟,其中以龍柄雙聯瓶、龍柄雞頭壺最為精美,釉面白潤光亮,已經基本看不到泛黃或泛青的情況。無論是北齊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還是隋代墓葬遺址中出土的這些考古證據,都為我們揭示了早期白瓷發展的基本面貌。
唐代:邢窯似雪
至唐代,統治者追求白瓷胎體和釉質的極致薄透,因而產生了“透影白瓷”這樣的器物。唐代最著名的窯場當屬邢窯,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并稱“南青北白”,打破了自商代以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
唐 邢窯白釉把杯 上海博物館藏
不過陸羽對邢窯瓷器的看法,僅代表當時一部分人對茶器的價值取向,絲毫不影響“類銀似雪”的邢窯在當時風靡全國。李肇《唐國史補》有云:“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碑T是一種敞口小杯子,可以用來喝茶或飲酒,可見邢窯白瓷和端硯齊名,而且在當時深受人們喜愛。
唐代邢瓷依據質地分為三個品種:粗白瓷、細白瓷和透影細白瓷,其中透影細白瓷的工藝最為精良,彌足珍貴。在當時,制作精良的邢窯細白瓷、透影細白瓷與越窯青瓷都被列為地方向宮中進奉的御用瓷或官用瓷。
唐代中期,邢窯產量巨大,在供應宮廷和京中達官顯貴之外還有富余,于是精明的商人便打著“御用”的旗號將部分貢窯高價賣到海外,海上陶瓷貿易呈現繁榮之勢。到了唐朝后期,由于制瓷原料匱乏等原因,邢窯逐漸衰落,直至被北宋定窯所取代。
宋代:白瓷之冠
北宋—金定窯印花云龍紋盤 上海博物館藏
宋代瓷枕 順達公司上陽小區出土
宋 定窯白釉孩兒枕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 瓷盆 寶豐清涼寺汝窯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宋代 瓷盆 寶豐清涼寺汝窯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北宋定窯在宮廷的地位只保持了100多年便被青瓷所取代。北宋末年,審美一向超前的宋徽宗不惜工本,以瑪瑙入釉,創燒出了似玉非玉的汝窯瓷。那種“雨過天晴云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的淡淡天青色如夢似幻,讓汝窯位居宋代五大名窯之首。不過,宋室南遷后,北方民族依然習慣使用定窯白瓷,遼金兩代皇族對定窯的支持未曾中斷。
元代:卵白釉瓷
江西景德鎮在宋代時就已開始模仿定窯燒造白瓷,但當時生產出的白瓷白中閃青,被稱為青白釉或影青。到了元代,景德鎮逐漸發展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匠人們在青白瓷的基礎上創燒出一種高溫白釉瓷器。這種瓷器釉色似鴨蛋,故被稱為“卵白釉瓷”。
元 景德鎮窯卵白釉加彩梵文盤 上海博物館藏
與民用的卵白釉瓷相比,樞府瓷稀有且精致,修足規整,足底無釉,胎體厚薄適中,多有印花裝飾,除了寓意吉祥的纏枝紋外,還有精細的云龍紋,龍呈五爪,當屬宮廷用瓷。此外,一些元代卵白釉瓷上還印有“太禧”“福祿”等字樣,應當是掌管祭祀的機構——太禧宗禋院的定制瓷,主要用于祭祀活動或賞賜君臣。
白瓷是各種彩繪瓷器的基礎,若沒有白瓷,則襯托不出青花、釉里紅、斗彩、粉彩的異彩紛呈。元代卵白釉瓷的出現,為景德鎮官窯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雖然它后期讓位給了赫赫有名的元青花,但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依然矚目。
明代:中國白,德化白
明 德化窯貼塑松鹿紋杯 上海博物館藏
德化窯位于今福建泉州德化縣。早在宋元時期,德化窯就已經生產出品質上乘的青白瓷,并通過海路運輸銷往海外。到了明代,德化窯生產的白瓷胎質細密、美如脂玉、色澤光潤,廣受贊譽。法國人認為明代德化白瓷是“中國瓷器之上品”,贊譽其為“中國白”。
明 德化窯白釉“何朝宗”款觀音像 上海博物館藏
明 德化窯抱膝觀音像 上海博物館藏
老子曰:“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惫糯沾傻陌l展演變也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的漫長演化過程??v觀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不加著色的素白器物在眾多斑斕色彩中顯得樸實無華。器之白華,至純至簡,見證著千百年來的繁華與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