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百事通!除了巴黎圣母院,這些教堂也聞名于世,中世紀為何瘋狂建造大教堂
當地時間15日晚間,法國著名地標建筑巴黎圣母院突發大火,圖為教堂頂上的箭形塔尖隨著尖頂崩塌時的情景。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十一世紀時,宗教領導者尋求在整個歐洲建立更為穩固的基督教。當時幾乎每個村鎮都建有小禮拜堂,這些禮拜堂經過擴建或重建后,成立了我們現在所稱的大教堂。法國約從1050年開始,建造了約80座大教堂、500座大型禮拜堂和成千上萬座教會教堂。同期,英國和威爾士建造了30多座大教堂及數千座禮拜堂。
從這一時期開始,我們便看到了變革的種子。新正教開始發現舊建筑無法滿足其變革的需求與抱負,這引出了新的建筑方式。圖為飛扶壁圖紙。
【資料圖】
十五世紀的插圖,顯示了教堂的建造。
維拉德·奧內庫爾的教堂平面圖(上)及法國圣埃蒂安大教堂平面圖(下),約1230年。
隨著建筑相關理念的發展與快速傳播,中世紀大教堂誕生了,代表著與之同時發展的學術、哲學、科學、建筑學、建筑工程學發展的頂點。幾乎所有中世紀大教堂的拱形屋頂、飛扶壁、超大型窗戶都著實讓人驚嘆。圖為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教堂(1446—1547年)的扇形拱頂。
而且這些建筑非同一般的美妙與技術是那樣的簡明直接, 無需用多么高深的技術去琢磨分析。圖為巴黎圣母院(1163—1250年),配以薄石材欞架的圓花窗。
中世紀大教堂最顯著的特征是其結構特征——基礎承載了重力荷載及風力。這一全新建筑形式由四個主要的結構創新推動:柱網布局、肋架拱券、扶壁、飛扶壁,以及巧妙利用石工自身重量增強高大建筑的穩定性。中世紀大教堂的特征及外觀正是這四大創新結合應用的結果。圖為英國達勒姆大教堂(1093—1133年)中殿。
教堂盡端墻體上的窗戶采用了靜負載的方法來增強穩定性。這些窗戶上的風力荷載非常大,可能達80或90噸,可以通過僅僅幾十厘米厚的石材窗間窄墻傳至建筑基礎。例如,英國格洛斯特大教堂直欞窗戶跨度達22米,是由每個單個不超過2米寬的石質窗間豎向直欞構成。這一神奇的結構之所以行得通是因為窗間石欞扮演著垂直的上有薄拱的角色,設置于窗戶頂部與底部之間。
維拉德·奧內庫爾的拉昂大教堂塔頂平面,采用了重疊的旋轉方網格,約1230年。
至少早在1200年,模型和圖紙就開始用以向客戶展示擬建修道院或大教堂的設計,當然也向負責細部設計與施工的隊伍展示, 以協助設計者開展工作。盡管大多數的模型和圖紙已經失傳了,但是某些典型實例還是保留了下來。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檔案中保留下來的模型和圖紙展示了已實施項目的圖形,同時也存有各類未實施項目的平面圖。圖為來自該檔案館的圖紙,用于某教堂未實施的立面方案。
中世紀設計師更傾向于采用尖拱而不是羅馬的半圓拱。尖拱有多項優點,對于既定的跨度,其外向推力比圓拱更小,且拱矢度可通過拱形兩臂的彎曲半徑調節到不同的高度范圍,靈活度大大高于羅馬拱頂。圖為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亨利七世圣母堂(1503—1512年)扇形拱頂屋頂與施工圖。
圖為法國魯昂圣馬可盧教堂(1434-1521年)的模型,這是用木材與紙漿制成的,高度為1米多。
修道院、大教堂還有很多其它方面比其結構本身有著更高的要求。因為這些建筑規模龐大,給排水、污水處理等都需要進行有組織的設計。在英國坎特伯雷基督教堂修道院,我們看到了早期罕見的給排水平面圖(十二世紀五十年代)。
英國里彭方廷斯修道院(Fountains Abbey),約1150—1250年。
米蘭大教堂的飛扶壁。飛扶壁可以將屋頂的雨水跨過側廊,隨后經多處設置的滴水嘴從建筑側立面導下。這在一方面能保護下方石材免受沖刷,另一方面能使雨水與窗戶保持一定距離。這些窗戶很容易受雨水破壞。
十五世紀的插圖,展示了大教堂建造過程中的腳手架。(部分圖片來自網絡)